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评论 0 收藏 0 分享 此文

时评|充分发掘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

2019-12-8 07:57| 发布者: 中国国家公园网| 查看: 1318| 评论: 0 |原作者: 胡一峰 |来自: 中国艺术报

放大 缩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对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了整体部署。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大盛举,这对于我国重要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具有顶层设计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物的保护发掘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万里长城”“千年运河”“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此为主题建设三大国家文化公园,显然可以极大整合我国文化文物资源,打造我国文化设施的“旗舰”和“航母”,既有利于发挥文物文化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辨识度,推动中华文化识别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硬需求,还是一种社会治理的手段。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地域上几乎覆盖全国,在行业上涉及多个领域,将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激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并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等产生强劲的拉动作用,进一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富文化品质。我们知道,越是振奋人心的蓝图,越需要科学有序的施工,才能变成惠泽生活的现实。窃以为,推进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或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三组关系。


       一是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关系。毋庸置疑,三大国家文化公园首先表现为物质形态,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那些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构成了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干。但同时必须看到的是,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还应表现为震撼人心的精神形态。以长城为例,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指出,“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毛泽东同志的《清平乐·六盘山》中“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名句,更是赋予了长城文化崭新的内涵。大运河、长征也是如此。正所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文化需要悦目,更应悦心。国家级的文化公园建设,应该高度关注并发掘长城、大运河和长征的精神内涵,努力呈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文化特色。


      二是历史传承与艺术再现的关系。不论是长城、大运河,还是长征,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又积淀了丰富的故事。长城抗战的壮烈辉煌、大运河畔的万种风情、长征路上的坚韧不拔,在岁月的冲刷下,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为我们民族坚定自信、文化赓续、血脉传承,在奋斗中不断前进的最好教科书。每当耳边响起《长征组歌》,总让人心潮澎湃,涌起对革命历史和英雄的无比崇敬;每当欣赏《运河人家》,总让人为人间真情感动,看到希望就在前方,这就是历史审美化、生活艺术化的强大力量。因此,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个重温我们民族辉煌历史的传承过程,更是一个聆听前贤先烈感人故事的艺术再现过程。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保护利用三大文化资源,必须综合运用文学、影视、舞台、造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法,讲好长城故事、大运河故事、长征故事,实现文化资源的艺术再现。


      三是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的关系。当今时代,网络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日益表现出互相融合的趋势。长城、大运河或长征,这三大文化资源诞生之时,可能没有人预料到会出现互联网这么一种科技手段,但是,在网络化的时代建设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却必须充分运用好互联网技术。这不仅是指把互联网当作一种传播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展现三大文化资源,也不仅是指把网络设施和网络服务作为三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基础设施纳入建设框架之中,更应该从网络时代人的文化需求、审美心理和接受方式出发,对三大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将其从“地面”上升到“云端”。同时,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互动性、浸入式特征,以网络游戏、互动小说等新的艺术样式,开发长城、大运河和长征主题的文化产品,让受众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品味长城、大运河、长征的独特文化魅力。


      应该说,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本领、服务人民的机遇和舞台。长城、大运河、长征都是史诗级的题材,值得也期待文艺工作者以博大的胸怀去拥抱,以深邃的目光去观察,以真诚的感情去感悟,在三大文化资源的内在魅力与创作者的艺术灵感互相激荡中,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创作生产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用新时代的文化史诗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作者:胡一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